內容簡介
有時候我喜歡歸結某種文學潮流,也不放棄追逐一種更大的慣性,但我總是要找出那種線索——它能引導我們走出現實的迷宮。現實本質上是一座迷宮,因為我們並不知道入口和出口。但個人心中要有一本地形圖,我想我的批評文字還是不難看出,不管我如何討論當代文學的紛繁複雜,但我還是有比較明晰的走勢圖。否則,所有的理想思考和具體的作品理解,都不能讓我心安理得。本批評文集,可以看出我對八九十年代中國文學變革的理解,雖然只是文學論文,但我力圖在文學批評中揭示出思想背景,在文本的解讀中,呈現出歷史的內涵。─陳曉明
本書特色
本書收錄了大陸知名文藝評論家、「長江學者」陳曉明教授治學以來最具代表性與影響力的單篇論文作品,既反映了崛起於1980年代知識份子的心路歷程,也是三十年來中國社會、文化與文學轉型的歷史見證。
目錄
序「秀威文哲叢書」/韓晗
自序
上篇:理論拓路
1、拆除深度模式——當代理論與創作的轉型
2、歧途中的選擇──現代審美進向
3、當下的道路──理論、批評與創作的困境
4、常規與變異——當前小說形勢與流變
5、反激進──當代知識份子的歷史境遇
6、真實的迷失──從現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
7、向內轉的美學維度——當代中篇小說的藝術流變
8、現代性與後現代的纏繞及其出路
9、文化研究──後—後結構主義的興起
10、「恕道」在當代危機中的普適性與積極面向
中篇:批評的見證
1、無望的超越──從深度到文本策略
2、詭秘的南方——先鋒小說的「南方意象」讀解
3、反抗危機──「新寫實」論
4、神奇的他者──中國當代電影敘事中的後政治學
5、異類的尖叫──斷裂與新的符號秩序
6、世俗批判的現代性意義――試論柏楊雜文的思想品格
7、「沒落」的不朽事業——試論白先勇小說中的現代性面向
8、「對中國的執迷」——顧彬《20世紀中國文學史》評述
下篇:作家解讀
1、個人記憶與歷史佈景——關於韓少功和尋根的斷想
2、複調和聲裡的二維生命進向——評張承志的《金牧場》
3、歷史在別處——《風過耳》與「新時期」的終結
4、瓶中之水卻也奔流不息——林白小說論略
5、無限的女性心理學——陳染小說論略
6、從前衛女性主義到中國經驗——虹影小說論略
7、後革命的博弈——《女同志》中的權力與力比多的辯證法
8、始終在歷史中開創理論之路――錢中文的學術思想評述
9、不屈不撓的肯定性——程文超文學理論批評論略
10、中國當代文學的評價與創新的可能性
內容試閱
1
拆除深度模式——當代理論與創作的轉型
沒有人會否認20世紀的各種學說都陷入了偏激的爭執和相互的敵對仇視之中,各種學說和理論都是因為各執一隅才占下一席之地;而人們更容易憑印象認為,20世紀的理論與創作彼此輕蔑也互不干涉。然而,在諸多貌似尖銳的對立和表面的冷漠掩蓋之下,事實上可以歸結出「20世紀的精神流向」在作怪,這一「精神流變」的基本進向,可以簡要描述為從「建立深度模式」到「拆除深度模式」。這一「進向」到底表示了20世紀理論與創作的出路還是末路?這種挑戰性的、懷疑的和批判的理論和創作能夠持續多久?失落和失重的當代中國的理論和創作能從這裡找到精神的歸宿嗎?真理的幻景一旦消逝,思想的荒漠便一覽無遺,這並不令人沮喪;恰恰相反,這是真正令人振奮的時刻。
一、落人象徵的深淵:墮落與反叛
用「象徵主義」來概括現代藝術運動的特徵,並不是膽大妄為的冒險嘗試。艾德蒙•威爾遜在《阿克瑟爾的城堡》中,不只是把它們作為一種藝術方法來討論,而且作為一種態度,一種意識形態,作為整個一系列現代作家所採取的一種生活方式。「象徵主義」作為一種藝術流派,它在藝術史上只不過佔據了19世紀下半期到20世紀初期的歷史階段,但是,「象徵主義」確定的藝術方式和生活方式,事實上是整個20世紀上半期的創作和理論的世界「觀」;現代主義藝術運動說到底就是在尋找一個現代的精神象徵;現代的文藝理論和批評就是在文學藝術作品中努力挖掘這個「精神象徵」——由此它們都走進了一個不可測定的深層的精神結構。
象徵主義詩派一直在追尋一個神秘的內心世界或優美的夢境,給現代苦難心靈的超度提供一個理想的棲息地。後期象徵派詩人如葉芝、里爾克、瓦雷裡,他們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對「精神象徵」的世界挖掘得更加深邃,因為加進了關於時間和空間、關於人類命運和死亡的思考。事實上,現代藝術運動一直就是在尋求現代精神最富有表現力的象徵圖式。卡夫卡是一個現代神話的創造者。作為表現主義最傑出的作家卡夫卡看到和創造了形象和象徵的世界,使我們每個人想到日常事物的輪廓、隱蔽的夢想、哲學或宗教的觀念,以及超越它們的願望。未來主義的反文化態度並沒有淹沒他們採取象徵的藝術方式去尋求精神的內在隱秘。超現實主義建立在對於一向被忽略的某種聯想形式的超現實的信仰上,建築在對於夢幻的無限力量的信仰上和對於為思想而思想的作用的信仰上。
現代藝術運動追求的這種「精神象徵」的深層模式,隱藏在現代的藝術信念裡,隱藏在現代大師的心靈裡,以至於壓縮在現代最抽象的視覺形象裡。印象主義以後的繪畫藝術運動奉行了抽象原則,然而,那些抽象的線條、色彩、結構恰恰就是現代精神苦難的象徵物。畢卡索的《格爾尼卡》作為視覺藝術的偉大抗議書,它的抽象圖式是現代人苦難處境的象徵形象。
現代藝術運動並不是像人們的習慣認為的那樣,是在玩弄一些線條、色彩、結構的技法。在現代藝術大師的心裡總是困擾著人類面臨的重大的問題,尋求解決的途徑是他們創造視覺形象的緊迫任務。只有當那些結構符號成為「象徵的」時候,現代藝術才能誕生。然而現代藝術家敏銳意識到現代工業文明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危機,覺察到現代人精神異化喪失自我的普遍性,真實地看到在商品化社會中人性的實際墮落,於是,他們以一種對抗社會公眾的生活行為去尋求全新的藝術感覺,擺脫現實,在藝術的神秘王國裡找到精神無限自由的領地,——藝術不只是形式和風格的革命的產物,更重要的,藝術是超越現實、超越苦難、超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