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從中醫學的觀點來看人體,則人體就如同是一個小宇宙,與外在的大宇宙互相應合。自然界中的山丘、湖泊、河川、峽谷、海洋、沙漠,乃至於氣象,都與人體中的肌肉、骨骼、血脈、毛髮、氣機變化有著相應的地方。如果再擴大範圍來看,則日、月、星、辰,也都與人體內部的臟腑、經脈、氣、血、津、液,互相對應。甚至是時間上的過去、現在、未來,也同樣存在於生命體內。
假如以微生物大小般的身軀,進入人體旅遊,則與人類遊歷太空、漫步宇宙,其浩瀚無垠的感覺,實無太大差異;如果只是憑著勇氣與毅力,而沒有一部精確的地圖,勢必迷失其中,而難以掌握全貌。《黃帝內經》融合了《易經》及道家的許多觀念,以古老簡約的方式,仔細而巧妙地描繪出人體奧妙的圖形;透過一層層陰陽五行的規則,及生剋制化的密碼,帶領我們由醫學的大門走進生命的大廳,進入生命軀體的內部,至達宇宙的中央。
《黃帝內經》簡稱為《內經》,是中醫基本理論的經典之作,其編著的年代約在先秦戰國時期,全書可分為兩部分,即:《素問》九卷及《靈樞》九卷,各八十一篇,共計一百六十二篇。《素問》的內容主要是對臟腑的生理、疾病的特質、以及治病的方法等標題,透過簡要的問答加以論述。《靈樞》則主要是介紹了經絡系統及針灸的方法,所以《靈樞》也稱為《針經》。中醫許多的理論架構諸如:陰陽五行、天人相應、臟象、八診、八綱、六淫七情、經絡輸穴、五運六氣……等皆出自於《黃帝內經》,因此,歷代醫家莫不以研習《內經》為重要課題。
然而由於年代久遠,歷經戰亂,加以傳抄或刻印時的謬誤,《內經》中的許多經文常會出現散佚、錯置,脫文或里複的情形。另外,《內經》寫作的年代,其所用的文詞與後世也有差異,更常造成後來讀者的困擾,所以各時期都會有許多專家學者投入註解、校勘甚至整理編排的工作。總括來說,各種研究《內經》的著作,主要是以校訂、注疏、分類及針對某些專項加以發揮而成者居多。
《人體圖形││黃帝內經的啟示》全書共分為九章,主要都是以《黃帝內經》中的原文為據,加以解釋、演繹及說明。其中,第一章「週期」,主要是討論關於人體每個階段生長發育的情形,以及影響壽命長短的因素。
第二章「臟腑」,則是概略介紹中醫的臟象學說,即臟腑的生理特性。
第三章「經絡」,介紹經脈系統及奇經八脈,說明人體經絡分布的情形和所屬的穴位,以及經絡所主的病候。
第四章「四季」,以季節的氣候變化為主,說明了人與大自然之間的互動,以及彼此密切的關聯性。
第五章「調養」,介紹五臟疾病的調養及禁忌,並以五行生剋的原理,解釋疾病的預後。
第六章「體質」,則是說明人體有先天的體質差異,這些差異共可概分為二十五種,各有所偏勝,因此也有其個性及稟賦的特質,和較為不足而容易造成的疾病。
第七章「夢境」,從中醫學的角度,解釋夢形成的原因,以及各種夢境與臟腑之間的相關性。
第八章「飲食」,重點在探討日常飲食中,五種味道與五臟的對應關係,以及五味如果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