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亂世中的人性探索!
當代中國最受尊重的作家之一--李銳,年度重點力作!
「你們的世界留在七天之內,我的世界是從第八天開始的。」
信仰一定帶來救贖麼?救贖的代價和意義是什麼?
所謂信仰是親愛精誠的奉獻,還是身不由己的耽溺?信仰帶來的是虔誠與救贖,或竟是傲慢與偏見?
風雪夜裡,一個被逐出教會、瀕臨死亡的意大利傳教士,和一個求子成瘋的中國寡婦在娘娘廟口相遇了。這一夜,在異教的殿堂裡,已經奄奄一息的張馬丁墮入了肉身的淵藪……。
中國滿清末年,西方義大利的一老一少傳教士來到中國山西一個偏遠小村天石村,老神父立志要將他們忠心信奉的天主帶進中國小村,他與他最鍾愛的年輕徒弟張馬丁,立志要將天主的教會,在這小村蓋起來。
無奈小村的精神依賴是恭奉女媧娘娘的娘娘廟,傳教士一心要將他們的天主帶進這個充滿迷途羔羊的樸實小村落,但老神父的方式,竟是不惜說謊錯殺百姓。
故事發生在有一次村民與教會的衝突中,主角張馬丁(一位年輕義大利傳教士的中國名字)不小心被打昏,他被誤以為被打致死,老傳教士藉此誓言要找出兇手,並提出二個要求,一是找出兇手殺人償命,另一是不追究殺人兇手,但要小村將他們的娘娘廟拆除,蓋上信奉天主的教堂。
村民商量的結果,娘娘廟的主持張天賜為了保住娘娘廟,寧願代為受死。
誰知張馬丁幾天後竟又活了過來,但老傳教士為了要拆除娘娘廟,為了要讓天石村的所有迷途羔羊都改信他的天主,他竟強力要求張馬丁改頭換面,隱瞞他沒有死亡的訊息。
但張馬丁畢竟無法違背自己的良心,他毅然決定叛離他最衷愛的教會,以及他敬如父親的老神父,他說出了真相,然而悲劇已經造成,張天賜已經被殺,他們一家的悲劇也無止盡地開始了;同時,天石村的百姓與教會的衝突也更加劇烈了……
這是滿清末年,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百姓因此被迫捲入失去自己的悲劇的縮影。
全書以華北各地教案為主軸,講述西方傳教士與當地人民及其信仰的種種糾葛。
文字生動,故事緊湊精彩,是探討近代中國與西方文化衝突的重量好書。
李銳要觀察的是作為血肉之軀的人--不論是領享聖寵的傳教士還是質樸固陋的匹夫匹婦--如何在這場中西文化、信仰體系的踫撞下,重新定義自身的位置。他從而發現在神恩與背棄、文明與原始間的距離何其模糊;超越與墮落可能僅止一線之隔。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李銳
一九五○年九月生於北京,祖籍四川自貢。一九六六年畢業於北京楊閘中學。一九六九年自一月到山西呂梁山區插隊落戶。先後做過六年農民,兩年半工人。一九七七年調入《山西文學》編輯部。先後擔任編輯部主任,副主編。一九八四年畢業於遼寧大學中文系函授部。一九八八年轉為山西作家協會專業作家,同年六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一九九八年十二月當選山西作家協會副主席。二○○三年十月主動辭去山西作協副主席職務,同時退出中國作家協會,放棄中國作協會員資格。二○○四年三月獲得法國政府頒發的「法蘭西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二○○七年十二月獲得香港公開大學授予文學榮譽博士學位。
一九七四年發表第一篇小說,迄今已發表各類作品百餘萬字。曾獲《山西文學》優秀小說獎、時報文學推薦獎,《亞洲周刊》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等。
著有《丟失的長命鎖》、《厚土》、《舊址》、《傳說之死》、《無風之樹》、《萬里無雲》、《銀城故事》、《寂靜的高緯度》、《紅房子》、《太平風物》等。
作品被譯成瑞典文、英文、法文、日文、德文、荷蘭文等多種文字。
譯者介紹
目錄
一個人的「創世紀」──《張馬丁的第八天》╱王德威
01|天母河
02|娘娘廟
03|哈乞開斯步槍
04|燭光
05|石舟
尾聲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特別說明
自序/導讀
推薦序
一個人的「創世紀」—《張馬丁的第八天》
你們的世界留在七天之內,
我的世界是從第八天開始的。
天主教曾在唐代、元代傳入中國,明末再次捲土重來,吸引官紳如徐光啟等入教,影響遍及華北各地。以山西為例,一六二○年,意大利耶穌會教士艾儒略(Giulio Aleni, 1582-1649)到絳州傳教,天主教由此傳入山西。到了一九○○年,天主教勢力已經遍及山西各州縣,教徒多達五萬七千人。1
天主教和其他西方教派在河北、山西聲勢浩大,相對也引起激烈反彈。一九○○年義和團事件爆發,最有力的鼓吹者之一正是山西巡撫毓賢(一八四二—一九○一)。隨之發生的「山西教案」,有將近兩百位傳教士、六千多信徒被殺,毀壞教堂、醫院、民宅不計其數,情況之慘烈震驚中外。2
李銳最新小說《張馬丁的第八天》就是以這段歷史為背景。故事始於義和團事件的前一年。河北天母河地區天石鎮聖方各教會年輕的執事喬萬尼.馬丁—中文名叫張馬丁—被娘娘廟迎神會會首張天賜打死,引起政教糾紛。在萊高維諾主教強烈抗議下,知縣孫孚宸迅速將張天賜緝捕到案,斬首示眾。行刑前夕,張妻張王氏為了替丈夫傳種接代,潛入死牢,企圖受孕。但他們所不知道的是,張馬丁並沒有死;他在入殮前又活了過來。
1.
李銳是當代中國文學界最受尊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量少質精,總以無比嚴謹的姿態逼視中國現代經驗種種荒涼和荒謬的層面;同時他又不斷反省作為一種銘刻中國現代經驗的工具,「小說」多變的歷史和倫理定位。李銳的筆下天地不仁,人之為人的嚮往和抗爭顯得何其卑微虛妄。然而作為作家,李銳又以自己苦澀的堅持,數十年如一日,見證了嚮往之必要、抗爭之必要。
早期李銳以他曾經插隊的呂梁山區作為背景,寫盡農民的蒙昧和苦難,以及他們與外在世界遭遇後所發生的悲喜劇,像《無風之樹》《萬里無雲》等。他也曾經以家族經歷為素材,反思國共鬥爭下倫理、社會關係的大潰散,像《舊址》。3李銳又有《銀城故事》述說辛亥革命前夕波譎雲詭的政治角力,陰錯陽差的後果。4合而觀之,我們已經隱約看出李銳有意藉小說鋪陳他自己的現代史觀。從文化大革命到共產革命,再到辛亥革命,他一步步「退向」中國現代性的開端。他檢視宏大敘事中的因緣起滅,勾勒英雄年代中的蒼莽悲涼;或用魯迅的話說,「於天上看見深淵,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墓碣文〉)
寫《張馬丁的第八天》的李銳更將焦點指向一九○○年的義和團事件—近代中國面向世界最狂亂、也最屈辱的一刻。對李銳而言,由此而生的巨大創傷正是中國現代經驗的起源;不直面這一創傷,我們就無從思考百年來從救亡到啟蒙的意義。
但如何敘述這一個世紀以前的事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歷來已經有太多約定俗成的說法。李銳選擇以華北各地教案為主軸,展開他的探索。《張馬丁》的故事基本分為兩進行。聖方各教會的萊高維諾主教在地方傳教盡心竭力;他從意大利帶回來年輕的喬萬尼,視為衣缽傳人;他也同時帶回自己的棺材,準備埋骨異鄉。與此同時,祭祀女媧的娘娘廟香火依然鼎盛,古老的助孕求子儀式深入民心。這成為萊高維諾主教最大心病。雙方的嫌隙因為官府的媚外政策日益加深,終因張馬丁被打死而爆發出來。
乍看之下,這樣的情節依循了我們熟悉的二分法:歐洲宗教與地方文化、啟悟與迷信此消彼長,而背後則是西方帝國勢力、中國民間文化、和清朝政府間的複雜互動。但李銳的用心當然有過於此。他的問題包括了:西洋教會能在中國內地掀起狂熱,
各界推薦/推薦序
王德威,朱天文,朱天心,駱以軍,聶華苓/熱情推薦! (依姓氏筆畫)
當世界被安頓在主流的--神的,權威的,主義的--話語裡,小說家在主流之外,以他自己的聲音喃喃自語,並且激發出不請自來的喧嘩。小說創造了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未必比已存在的世界更好,卻指向另闢蹊徑的可能。
談「國族」,太沉重,李銳追求的是任何人自己成全自己的可能性。小說家就像殉道者,為(自己的)信仰鞠躬盡瘁;小說家也像造物者,無中生有,起死回生。藉著《張馬丁的第八天》,李銳寫下「一個」人--也是一個「人」--的創世紀。
留言列表